农房抵押贷款额度提升3倍
浏阳3年累计办理农房抵押3.66万宗,发放贷款38.29亿元,其做法入选第一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经验
城市的房子作为抵押,可以向银行按揭贷款。然而在农村,由于受到种种限制,农民的宅基地、自建住房等不能作为资本流动,农房很难作为抵押从银行贷款。浏阳市依托宅基地制度改革,明晰宅基地权属,使宅基地能跨村跨镇流转,农民农房抵押贷款户均额度从5万元提高到20万元以上,3年间该市累计办理农房抵押3.66万宗,发放贷款38.29亿元。近日,国家发改委公布第一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经验,总结了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、拓展农村融资渠道等多方面经验,其中浏阳市有3项经验入选。
宅基地确权 “外来户”领到迟来10年的产权证
2015年起,浏阳市开始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。
“农村‘宅改’破冰首要之举在于确权,只有先确权,才能再赋权。”浏阳市国土资源局相关负责人介绍,农村宅基地确权和土地确权一样,关系到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,“确权就是宅基地归谁所有的意思”。3年间,浏阳市对全市约30万宗宅基地进行摸底,目前已确权26.4万宗,确权率88%。
刘亚光原先住在大瑶镇老桂新村,10年前通过易地搬迁,他在10公里外的南山村芙蓉小区建起一栋两层小洋楼。但限于有关规定,刘亚光一直没能获得产权证书。在芙蓉小区,像刘亚光这样的“外来户”共有22户,产权证成了他们多年来共同的期盼。
宅基地制度改革启动以来,在确权和“一户一宅”的前提下,浏阳市打破宅基地村域流转限制,探索跨村镇流转,即在当地农村居民点置业定居的“外来户”,经国土资源部门确认已退出原宅基地的,通过缴纳有偿使用费可取得新定居点的宅基地使用权。
刘亚光向记者算了一笔账:“我家现有宅基地144平方米,按宅基地面积一半乘以有偿使用基准价计算,每年花1080元便可获得使用权,办理不动产权证书,享受和当地村民一样的公共配套服务。”
农房抵押 升级为资产授信,贷款额度水涨船高
农民贷款难,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抵押担保难。一方面,金融机构为防范风险,办理贷款时不得不注重抵押担保;另一方面农房作为农民最重要的资产却长期“沉睡”,无法用来抵押。如何让“死资产”变成“活资本”?随着宅基地流转范围的扩大,农民以农房抵押贷款的额度也水涨船高。
记者见到何明水时,他正和小伙伴们将农用机器搬出仓库,正是机器“帮忙”,合作社去年多挣了十几万元。“这台烘干机是我用房子抵押贷款20万元买回来的,之前我同样的房子只能贷5万元,买不起烘干机。”何明水回想起往日的情形,“就在那一年10月,社里15万斤谷子来不及烘干,一大半发了霉,损失近十万元。”
同样通过农房抵押贷款经营起瓷砖店的李志美对记者说,过去用农房抵押贷款,相当于“信誉授信”,最多贷5万元;现在宅基地流转范围扩大,抵押处置渠道更多,农房就更值钱了,“现在我们用农房抵押贷款相当于‘资产授信’,多的能贷到上百万元呢。”
自全域推行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以来,浏阳市已累计办理农房抵押3.66万宗,发放贷款38.29亿元,为农村居民创新创业提供了资金支撑。
三权分置 盘活闲置农房,农民从中得实惠
探索农村宅基地所有权、资格权、使用权“三权分置”是浏阳市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。
270度超大观景阳台、欧式水晶吊灯……近日,浏阳市张坊镇田溪村村民罗锵带着记者在他的“乡情民宿”转了一圈。“每年夏天是旅游旺季,持续两三个月,家里4间客房都不够用。”罗锵对记者说,过去他家仅靠务农和打零工的微薄收入,一年到头入不敷出;现在他在村里工厂打工、经营民宿、种植水果,除去开销,还能有些盈余。
在开发乡村民宿项目上,田溪村探索宅基地“三权分置”,盘活各家各户闲置农房,引进农城微旅公司负责宣传推广,本地西溪旅游公司负责旅游软硬件建设,农户提供住宿并按标准管理客房,村管员作为三方联系人负责现场事务公共管理。
正是通过这种“公司+农户”“三权分置”的模式,作为省级贫困村的田溪村通过众筹共建,走出了一条乡村旅游特色发展之路。目前该村已有43家农户签约合作,收益分配中农户占65%。
6月6日至8日,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副院长张建平一行到浏阳市专题调研宅基地“三权分置”工作。调研组认为,浏阳市宅基地“三权分置”工作具有很好的研究意义与推广价值;建议浏阳市加大研究、探索、实践力度,进一步提升改革成效,为全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提供丰富的理论支撑和案例样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