去年年初,为防止房价配置步股市后尘,监管部门对部分接受购房首付抵押贷款的房产中介机构和P2P平台进行打击。 此后,以链家、我爱家家为代表的多家中介均表示全面暂停首付贷款业务。
然而半年过去了,虽然受到多方打压,首付贷款却仿佛消失在江湖之中,从未走远。 事实上,消费贷款、抵押贷款和其他帮助购房者支付首付的形式现在正在兴起,但它们的行动方式更加高调。 房地产专家韩世同在接受中国网财经记者专访时表示,首付贷款之所以屡禁不止,也说明其存在有市场需求。
多地出台新政不断击垮首付贷款
所谓首付贷款,是指当购房者首付资金不足时,房产中介机构或金融机构可以提供贴息资金进行贷款,用于购房者提高购房杠杆。 这些首付贷款产品可以让购房者零首付买房甚至炒房。 杠杆率远低于今年股市高峰时的“场外配置”。 2月份,“上海链家风波”之后,“首付贷”等财务杠杆风险开始引起业界关注。
去年全国人大会议期间,央行明确购房“首付贷款”违法。 央行副行长潘功胜表示,首付贷款之所以违法,是因为房地产中介机构、房地产开发企业自行经营金融业务或与P2P平台合作提供金融服务。 这削弱了新的宏观调控政策的有效性,降低了金融风险,也降低了房地产市场的风险。 此后,从中央到各地,对“首付贷”的打击力度也不断加大。
3月18日,北京互联网金融商会发布通知称,禁止举办新的“众筹炒房”业务。 对于股票业务,将立即停止募集并清算。 该形式继续承载业务。
“今后各机构将全面清理、停止新增首付贷款业务,存量业务将得到妥善消化处置。” 4月19日,广州市网贷行业商会在其官网发布《清算首付贷款业务规定》《通知》,上海也成为继广州、上海之后第三个呼吁暂停首付的境外城市贷款。
紧接着,上海金融业商会、广州市互联网金融商会、广州市房地产中介商会于4月20日联合发文,呼吁暂停首付贷款、众筹等金融服务在上海。
近期,二三线城市也开始出台文件,明确禁止首付贷款。
8月4日,长沙湘潭市政府办公厅印发《株洲市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治理实施方案》,其中也明确提出要规范互联网“众筹买房”等行为,禁止“首付贷”业务。 不过,南昌尚未出现“首付贷”现象,但有不少新项目提供“低首付”、“零首付”服务,因此市政府提前出台预案安庆汽车抵押贷,杜绝首付贷款从出现。
喊停“首付贷”,马甲不能放
不过,多方面的失利并没有真正斩断“首付贷”的生存空间。
明年元旦之前,由于一些P2P平台的介入,首付贷款被视为所谓的新兴互联网金融产品。 在监管不明确之前,可以说是非常低调。
中国网财经记者在网上搜索“首付贷”发现,自3月份以来,几乎每个月网上都会出现有关“首付贷”的新闻。 3月,《新华视点》记者在广州、上海、天津、深圳等地调查发现,“零首付”仍然可操作。 《财经晨报》4月21日的报道更明确地强调,记者调查发现“首付仍可贷”。6月,《证券晨报》对“首付”进行了暗访报道。 “首付贷款”,发现仍有中介公司仍可以提供“首付贷款”业务。
直到最近,首付贷款在广州仍然存在。 日前安庆汽车抵押贷,北京市民向媒体反映,位于浦口的新盘建国熙台无视央行明文规定,在售楼处为购房者推荐办理首付贷款。 经现场调查,否认新项目鼓励犹豫不决的居民申请首付贷款买房。
调控之风不振,首付贷款能否消停?
调查显示,提供首付贷款主要有两种模式:一是部分房产中介机构与开发商合作,由中介机构或售楼处向购房者推荐,中介机构自行提供小额按揭服务,或充当中间人。 、寻找合适的金融机构提供抵押贷款; 另一种是一些互联网金融平台、小额贷款公司等与房地产开发商、中介机构合作,特别是一些网络借贷平台(P2P),凭借自身的“优势”提供更多的资金。 它始于一些个人投资者。
广州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副教授杨红旭告诉中国网财经记者,一些一二线城市的房价下跌速度相对过快,一些投机者想参与其中。 。 有需求就会有供给,这就造成了机构铤而走险。
韩世同在接受中国网财经记者专访时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。 他认为,首付贷款屡禁不止的原因主要有三个。 因此,也有一些银行涉足这项业务。 二是对于一些P2P平台来说,这是其促进销售、扩大个人贷款规模的客观需要。 第三,从监管层的角度来看,前几年对首付贷款采取了相对纵容的态度,这也导致首付贷款泛滥。 因此,现在有必要加强打击力度。
杨红旭认为,要真正战胜首付贷款,必须从购房者和中介机构两方面入手,让个人在抵押贷款时提供详细的首付来源证明,同时加强对提供首付贷款的金融机构的打击力度。首付贷款。
不过,韩世同虽然也同意严厉打击首付贷款,但他认为应该有区别,不能一刀切。 “关于首付贷款,我认为没有一个一刀切的解决方案。对于二套房来说,虽然很多都是改善型住房,但因为二套房的首付比例比较高,达到40%到70%,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,确实是难以承受,监管部门一定要好好区分,不能因为噎住而放弃。” 韩世通说道。
业内人士表示,首付贷款被禁止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当前市场的流动性非常充裕。 解决首付贷款这个老问题,关键是控制工商银行流动性的流动。 也就是说,新的货币政策需要适当收紧。